罗店镇 - 概况
罗店镇位于宝山区西北部,与上海市嘉定区接壤,和江苏太仓市相邻,是二省三地的交汇处。全镇现辖行政村21个,居委10个。镇域面积45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48758人,外来人口37405人,实有人口86163人。
罗店成镇后,日趋繁华,明末时就有了“金罗店”的美誉,在方圆百里的五镇七市之中,位居第一。正如史料记载:“比阎殷富,徽商辏集,贸易之盛,几埒南翔矣”。可见,富甲一方的罗店,也确是实至名归。镇区地处太、嘉、宝三县通衢,历史上屡遭兵灾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诸生唐景曜、唐培、朱霞等集合乡兵进行反清斗争,遭降将李成栋镇压,全镇有1600余人殉难。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日战争中,日军在小川沙登陆后,直扑罗店,中国军队奋力抵抗,进行13次拉锯式反复争夺,双方伤亡惨重,时称罗店为“血肉磨坊”,战争中全镇几成一片焦土,之后市面萧条,直到解放后才得以逐渐恢复发展。
镇区内有市、县属工厂7家,县属商业机构10个,县港务监督站、交通运输管理站、公路管理所亦设于此。有镇属商店81家,单位办综合门市部5家,领证个体户126个。花园弄市场有固定摊位80个,非固定摊位300个,贸易兴盛。有镇办工厂5家,职工771人,年产值295万元,主要产品有各号螺丝、各型水表、有机玻璃制品、定时器、继电器、电器仪表等。
罗店镇 - 行政区划
罗泾镇 驻陈行街25号,邮编200949。辖:罗泾镇一居委;海星、潘桥、合建、新陆、川沙、三桥、合众、肖泾、高椿树、陈行、花红、牌楼、新苗、塘湾、洋桥、海红、宝丰、解放、王家楼、和平、民众21个村。
罗店镇 - 历史变迁
古时候,从嘉定外冈到金山这一条斜线被称为“冈身”,也就是过去的海岸线。罗店地区在“冈身”以东,也就是在大海之中,后因流沙沉积,形成陆地。罗店成陆于唐代略前,宋朝起始有渔村,南宋时已有黄白泾等村落。元至正年间(1341——1368年),有个叫罗升的人在此开店,渐成集镇,罗店因此而得名。
罗店成镇之前,属昆山县辖境,宋嘉定十年(1218年)改属嘉定县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宝山开始建县,罗店划入其中。虽然行政归属二度变迁,却一直隶属江苏省的范围,直到1958年1月1日,罗店才进入了上海市的版图。
从罗升开店算起,罗店至今已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,早于宝山建县四百多年。在“冈身”以东地区,可算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
罗店镇 - 民间艺术
1、罗店龙船 中国的龙船起源于上古时代,盛行于全国各地,尽管寓意有别,风格迥异,但都侧重于竞渡。而罗店龙船却独树一帜,轻竞速,重观赏,以表演为主。造型别具一格,船体小,船底平,吃水浅,出驶快,小巧
3、沪剧 沪剧起源于民间,最早的沪剧盛行于三个地区,一是松江,二是浦东,三是宝山,宝山的沪剧演员被 称为北头先生。罗店在清朝就建有古戏台,唱沪剧、看沪剧的大有人在。正因为这样,才会哺育出丁婉娥这样的艺术人才。
上述三项民间艺术,都已被列入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中,沪剧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代表剧种,罗店龙船也成为上海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代表作的重点项目。
罗店镇 - 小镇名人
丁婉娥(1906——1986),罗店人。从小喜欢听戏,随父母到上海后,常与厂里的小姐妹一起去先施公司听滩簧(沪剧早期的名称)。后来拜丁少兰为师,正式学戏,第二年就登台演出,获得成功。
后与丁少兰结为夫妇,组建的“婉兰社”曾轰动上海滩。民国25年,创办“婉社儿童申曲班”,这是沪剧界首创的小囡班,后来沪剧界著名演员丁是娥、杨飞飞、汪秀英、筱爱琴等,当时都是婉社儿童班的成员。
解放后,丁婉娥加入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,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。她积极参加剧团演出,在《白毛女》、《大雷雨》、《罗汉钱》等戏中,塑造了几个老旦形象。1956年受聘于上海戏曲学校,担任沪剧班唱腔老师,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沪剧演员,1986年4月30日病逝。
罗店镇 - 文化古迹
来龙桥
丰德桥
大通桥
位于镇上亭前街与南弄街的衔接处,跨越罗店市河,是一座单孔石拱桥,长十八米,宽四点五米,孔径八米,拱顶标高八米,栏杆用条石砌成,桥顶四侧有四根石柱,桥的两堍原为石阶,在民国二十年改为弹石坡形路面,以便通行。桥孔上的栏杆外侧有大通桥的桥名,在桥的西侧有副对联。上联是“前程路途通万里”,下联是“津梁岁月亘千秋”,折射出建桥人期盼故乡大吉大利、前景美好的心愿。五百多年来,岁月和风雨悄悄地改变着大通桥,故显得苍老斑驳,桥墩缝隙里长出一蓬蓬绿色的野草,春天开满白花,夏天结着红果,秋天则有一枝野叶旁逸,冬天的桥则一色沙青。
罗店镇 - 社会事业
卫生
宝山区卫生系统有医疗卫生机构30所,其中中心医院2所,综合性医院4所,专科医院3所,地段医院11所,乡镇卫生院4所,其他医疗防治机构5所,卫生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。全系统在职人员4428人,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76人,其中执业医师1823人,执业助理医师156人,注册护士1801人,药剂人员226人,检验人员213人,有固定病床2997张;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.05人,拥有床位3.51张(按全区人口85.43万计算)。
交通
教育
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,完成“校校通”工程,完成远程教育、网上会议室2个视频系统应用项目建设,完成“行知研究”、“教学资料”、“劳技资源库”等3个信息资源库建设。加强信息师资队伍建设,对全区教师进行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、“Intel未来教育”、网络管理员专业技能培训等。完成七色花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的改制。制订《宝山区学校艺术教育三年(2003~2005年)规划》及宝山区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、特色项目标准。2003年,区教育局共批准区级重点课题45项,一般课题212项。
宝山中学、和衷高级中学、横沙中学、同洲模范学校、永清中学、泗塘中学、吴淞二中、长江二中、淞谊中学、宝山实验学校、区一中心小学、区三中心小学、团结路小学和宝山实验小学等14所中小学被评为区素质教育示范校,其中淞谊中学、宝山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素质教育示范校。进一步增强托幼保教质量,0~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形成“1个中心,5个实验基地,11个指导站”的教育指导网络。
罗店镇 - 旅游景点
花神堂
罗店以棉花、棉布著称于世。元末,黄道婆来到罗店传授纺纱织布技术,从此罗店的棉花、纱、布畅销江、浙、皖一带,且带动百业兴旺,祖传每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是花神的诞辰。这一天,罗店人都会来到“花神堂”聚会,在与“花神堂”相连的城隍庙祭拜,祈求“万花主宰”花神保佑棉花丰收、百业昌盛。
花神堂原是城隍庙内一只殿堂,城隍庙被毁以后,花卉森堂仍保留在原址,后作为学堂、工厂,殿堂门楼保持完好,大殿旧房仍是原样。加上西院的大银杏,可作为游客参观的一景。花神堂外原为城隍庙,尚有轮廓可循,当时规模可以想象。
宝山寺
位于宝山区罗店镇美丽的练祁河畔,东临罗溪路,西近塘西街,是上海几大佛教寺院之一,闻名遐尔。寺院始建
此后,岁月更替,成住坏空,寺院迭经兴废,至光绪初年一度荒芜。其后太仓南广寺今涌和尚行脚至罗店,见宫殿破落,景色凄凉,遂携其徒念方发心募化重修殿堂,创建祖堂塔院,凿阿弥陀佛石佛碑为纪其事,至今仍存寺中。嗣后遍历抗战,文革,殿堂佛像逐渐星散,殿宇被毁或作它用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落实党的宗教政策,于一九八八年决定恢复宝山寺道场。由上从下达老和尚铁肩重振,十方善信慷慨解囊,共襄盛举,成就现有规模。所惜当时因缘条件,未能从容总体规划,造成诸多不足,终存缺憾。
宝山寺已为政府纳入老镇改造规划之中。经市区政府,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并大力扶持,将重新建设宝山寺。用地数十亩,按丛林规范重修天王殿、钟楼、鼓楼、大雄宝殿、藏经阁、宝塔等建筑。